湖北日报讯(记者杨文漪、通讯员万能、吴德文、陶良)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,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发布《武汉市地质资料信息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。这项全省首创的地质资料制度改革举措股票配资平台门户,旨在破解“数据孤岛”,激活沉睡的地下数据宝藏,为城市打造一份清晰的“地下体检报告”,构建“透明地下空间”,为武汉建设安全、韧性的现代化城市注入强劲的“地质动能”。
良好的地质环境是城市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”空间的基座。精准掌握地质信息,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、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、建设韧性城市的关键基础。然而,长期以来,地质资料信息分散管理、共享壁垒突出,大量宝贵数据未能有效汇聚利用,制约了其保障城市安全、优化发展的价值发挥。
目前,武汉市已有地质钻孔数据分布图(绿色区域)。(受访单位供图)
此次出台的《办法》,被称为“地下空间智慧管家”。通过整合地质调查、工程勘察等地质工作形成的“地下档案”,理清哪里有矿藏、哪里不适合搞建设、哪里地下水源丰富、哪里需要防范滑坡地震等灾害。这份动态更新的“地下体检报告”,将成为城市规划、建设和安全运行的“生命线”。为重大工程如楼盘施工、地铁修建、防洪防塌方提供地质安全依据。
盘活这些沉睡的“地下万亿数据资产”,效益显著。通过数据共享,将有效减少重复勘察,为政府和企业节约大量投资成本,并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项目建设方案。这些数据直接关乎重大工程和民生安全。例如,武汉某地铁线路原规划穿越岩溶高风险区,正是基于对已有地质资料的深入分析,果断将线路由地下调整为地上,成功规避了潜在的重大安全风险。众多重点项目也因充分利用地质信息,在选址和规划阶段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赢。
武汉地质大数据中心管理着25万个地质钻孔数据、报告、图件、三维模型等。(受访单位供图)
《办法》实施后,武汉将全面建立地质大数据平台,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,彻底打通“数据孤岛”,将地质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要素,最终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“透明化”,为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全方位、智能化支撑。
在制度设计上,武汉对标上海、杭州、成都等先进城市经验,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。新规建立了由市自然资源部门整体统筹,发改、住建、交通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汇交共享机制,破解“多头管理”痼疾。重点聚焦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汇聚,同时对照存量数据“查漏补缺”,补充薄弱区域信息。流程上也大幅简化,除涉密数据外,均实现在线办理,取消纸质件要求,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。
治理后的灵山。(受访单位供图)
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《办法》的出台标志着武汉市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正式迈入规范化、信息化、高效化的新阶段。这不仅是对建设韧性城市、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践行,也是武汉在全国生态日交出的一份创新答卷。激活地下数据资产股票配资平台门户,构建透明地下空间,武汉的探索将为全国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应用贡献宝贵的“武汉样本”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